肚脐上凸起的小“鼓包”,站立时出现,躺下消失,很多人不以为意,然而,这看似寻常的“鼓包”可能是脐疝在“作祟”,若长期拖延,它可能悄然增大,甚至引发嵌顿、肠坏死等致命风险。近日,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外科成功为一名53岁男性患者实施脐疝修补+脐成形术,通过小切口技术实现腹壁缺损修复与脐部形态重建,为患者解除了这一“隐蔽”的健康隐患。
约7个月前,患者发现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——站立或咳嗽时明显增大,平卧或轻压后可回纳,偶伴胀痛不适,已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。因担忧病情进展,他慕名前往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外科就诊。
外科主任张庆接诊后,经详细问诊与查体,确诊患者为脐疝(未伴梗阻或坏疽),考虑到疝块较大且已出现症状,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案。为最大限度减少创伤、加速康复并兼顾美观,张庆团队决定采用小切口技术实施手术。
术中探查发现,患者脐部右上方腹白线处存在约3cm×4cm的腹壁缺损。为兼顾术后美观与功能恢复,手术团队在脐部右上方2cm处设计长约3cm的隐蔽切口。经脐成形术后,切口瘢痕几乎难以察觉。手术全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,术后安全返回病房。
张庆指出,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(如肠管、脂肪)通过脐环——这一腹壁先天性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的包块。该病在婴幼儿群体中高发,尤其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因脐环闭合不全更易发生。成年人同样可能因肥胖、多次妊娠、慢性咳嗽、顽固性便秘、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导致腹压持续升高,进而撑开原本薄弱的脐环,引发脐疝。典型表现为站立、用力时肚脐出现柔软包块,平卧或轻推可回纳,常伴胀痛或坠胀感。
张庆强调,发现脐部异常包块不必过度恐慌,但必须高度重视,应立即避免剧烈运动、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,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。无论包块能否自行回纳,都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,脐疝微创治疗为患者提供创伤小、恢复快且美观度高的优质治疗方案,显著提升术后生活质量。脐疝极少自愈,早诊早治是最佳选择。
撰稿:外科 张庆
审核:国华 张平 李巍伟
责编:许元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