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气温回升、细菌病毒活跃,加之群体聚集活动增多,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,使得春季成为儿童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为帮助家长识别风险、掌握防控要点,泰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儿科结合春季流行病学特点,系统梳理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治方案,从疫苗防护到家庭护理提供全链条科学指导,为儿童织密健康防护网。
春季儿童常见传染病
1.流感(流行性感冒)
病原体:流感病毒(甲型、乙型)。
症状:突发高热(39℃以上)、头痛、乏力、咳嗽、咽痛、肌肉酸痛,可能伴随呕吐、腹泻。
传播途径:飞沫传播、接触传播。
高发人群:3岁以下婴幼儿、学龄前儿童。
2.手足口病:
病原体:肠道病毒(如柯萨奇病毒、EV71)。
症状:发热、口腔疱疹或溃疡、手、足、臀部皮疹或水疱。
传播途径:粪-口传播、接触污染物。
高发人群:5岁以下儿童。
3.水痘
病原体: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。
症状:发热、全身性红色斑丘疹、水疱,瘙痒明显。
传播途径:飞沫传播、直接接触水疱液。
高发人群:学龄前儿童,未接种疫苗者。
4.麻疹
病原体:麻疹病毒。
症状:高热、咳嗽、流涕、结膜炎、全身红色斑丘疹(从耳后开始蔓延)。
传播途径:飞沫传播,传染性极强。
高发人群: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。
5.诺如病毒感染
病原体:诺如病毒。
症状:突发呕吐、腹泻(儿童以呕吐为主)、腹痛、低热。
传播途径:粪-口传播、接触污染食物或水源。
高发人群:所有年龄段儿童。
预防措施
1.疫苗接种
必打疫苗:流感疫苗(每年接种)、手足口疫苗(EV71)、水痘疫苗、麻疹-腮腺炎-风疹三联疫苗(MMR)。
最佳时间:流感疫苗建议每年9-11月接种;水痘疫苗在12-18月龄、4岁各接种一剂。
2.个人卫生习惯
勤洗手: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,尤其在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。
咳嗽礼仪: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,避免飞沫传播。
避免揉眼、抠鼻:减少病毒进入黏膜的机会。
3.环境清洁
定期消毒:玩具、餐具、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擦拭。
保持通风:每天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30分钟,降低室内病毒浓度。
4.增强免疫力
均衡饮食: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、蛋白质的食物(如鸡蛋、牛奶、新鲜蔬果)。
适度运动:每天户外活动1-2小时,增强体质。
充足睡眠:学龄前儿童保证10-13小时睡眠/天。
5.减少聚集
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、空气不流通的场所(如商场、游乐场)。
在传染病高发期,可延迟入园或选择线上活动。
家庭护理与治疗
1.隔离与观察
患病儿童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(如手足口病隔离期通常为14天)。
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如出现持续高热、呼吸困难、精神萎靡等,立即就医。
2.对症处理
发热:体温<38.5℃时物理降温(温水擦浴、退热贴);≥38.5℃可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。
皮疹/疱疹: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避免抓挠,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。
呕吐/腹泻:少量多次补充电解质水(如口服补液盐Ⅲ),避免脱水。
3.饮食调理
清淡饮食,避免油腻、辛辣食物。
手足口病患儿可选择牛奶、米汤等流质食物,减少口腔刺激。
何时需立即就医
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诊:
1.持续高热(>39℃)超过3天不退;
2.精神差、嗜睡、抽搐、呼吸急促;
3.严重呕吐或腹泻导致尿量明显减少;
4.皮疹出现出血点或瘀斑;
5.口唇青紫、肢体冰凉等休克表现。
误区提醒
1.抗生素无效: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,滥用可能加重耐药性。
2.发烧不是坏事:适度发热是免疫反应,过度退烧可能掩盖病情。
3.隔离≠完全封闭:隔离期间可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
春季儿童传染病虽多,但通过科学预防(疫苗+卫生+防护)可大幅降低风险。家长需做到“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隔离、早治疗”,同时保持冷静,避免过度焦虑。若孩子患病,居家护理时注意观察病情进展,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。
(儿科 刘乐坤)